布骨子是做鞋底和鞋幫必須的材料。準備工作就緒,根據家庭成員腳大小,找來鞋樣子,成人腳已定型好辦,小孩腳年年長,鞋的尺寸年年變,就得年年找鞋樣,實際上就是鞋碼子,好在有人專門從事鞋樣生意。鞋樣子是硬紙做的,壓在布骨上裁剪,一只鞋底五層布骨子,等于五五二十五層布骨子,布骨底層蒙上白布,用線簡單固定,便于針線活。
農村婦女進入農歷十月開始忙活了。納鞋底線叫卡線,家庭稍寬裕就買現成的,困難家庭用彈好的棉花,用捻坨子捻線,繞成線團,然后將幾個線團抽出線頭搓捻合股,制成卡線。納鞋底用二號針,幾乎是連戳帶鉆,用手指上戴的針箍頂,一針一線用心納,每一針線要拽拉緊,針線與針線間隙要密,這樣鞋底才結實。
鞋底納好了,便做鞋幫了,鞋幫子是由鞋面布和鞋里襯布中間再夾兩層布骨子合成。鞋口用布條滾口變成圓埂光邊。鞋底骨毛邊用白布沿邊塞進去,叫圓口。鞋面布一般是黑布或藏青布,鞋里襯布用白布。講究又手巧的女人在鞋頭的面布上繡上小花,名曰繡花鞋。有條件的女孩用碎花布做鞋面,但為數不多。鞋底鞋幫做好,送去皮匠鋪上鞋子,把鞋幫和鞋底縫合成鞋子是個技術活,此時皮匠最時髦,從入冬一直忙到臘月三十上午。也有心靈手巧的婦女,用空心錐子將鞋幫和鞋底縫制成品,雖沒有皮匠用楦頭撐鞋幫那樣挺拔,倒也像模像樣。
布鞋樣子也有不斷翻新的,開始是圓口鞋帶搭扣,后來改方口鞋,再后來改松緊口鞋。昔日穿一雙布鞋不易,票供年代,布要票,線要票。鞋面壞了打補丁,鞋底壞了打鞋掌。布鞋作為人類行路必不可少的物件,歷史悠久且智慧。它陪伴人從出生走到生命結束,無論逆境還是順境,不離不棄,它是人類的忠實朋友。